Friday 26 September 2008

流浪日記 - 6 (入鄉隨俗)

(入松鼠之國, 當操松鼠之語, 而非操松鼠也. 蓋操松鼠者, 鼠恆操之, 操松鼠之語者, 鼠愛之也. 久之, 則人鼠不分矣 – 山海經<光頭版>入鄉隨鼠篇)

兩件事讓我開竅, 提醒我離鄉在外,你必須說人家聽得懂的東西, 才能對牛講牛話, 對雞咯咯叫.

離開諾里治前一個月, 一個紅毛好友問我, 有甚麼打算,我說去Sheffield 唸研究生, 他迷惑的看著我, 那裡? 我火了,心想, 你是土生土長的英格蘭紅毛, 你玩老子? 就要法克他的時候, 他恍然大悟, 哦, Sheffield. 發音完全不同.

這件小事換著別人可能就笑笑過去了. 而我卻像在紅毛丹樹下打坐四十九天而大悟,突然明白了這一年來在英國遇到的一些難題的根源在那裡: 正確的發音是那麼重要. 要在這邊立足, 要打入這邊的社會主流, 就必須改正自己的口音. 否則英文寫得多棒也是枉然.

宿舍里有位北京姑娘, 爽快的人, 和我成了好友. 有一大馬小子, 整天有事沒事往姑娘那兒跑, 敲了人家的房門, 姑娘就出來兩人在廚房那兒坐著聊天, 有時還煮點甚麼讓他吃. 我們都以為兩人好事近了. 誰知, 畢業後, 小子回大馬. 沒戲了. 我(樣子相信很淫賤的) 問北京小妹: 怎麼, 你們兩人不是…嗯? 嗯? 結果北京小妹說: 唉呀, 多數時候, 都不知道他在說些甚麼, 嘮嘮叨叨的……

嚇, 你們看, 再用那些“啦—”,“囉—”,“是咩—”,“是醬的哦”, 等等的習慣性用詞, 給人家的印象就是嘮嘮叨叨, 連泡妞都會泡湯.

口音不比用詞的差異來得有代溝感. 我意志力超強又死伯愛臉, 和兩岸三地的朋友話說到一半時, 大馬用詞沒出口之前能硬生生吞回去, 有幾次差點嗆到. 但總算維持中華正統, 滿足虛榮心. 我老婆就不理會那麼多. 提醒她很多次, 她還是和開中國商店的香港老姨說‘幾多鐳’,而不是‘幾多錢’,老姨總算勉強明白. 但有一天她指著一個警察大聲說,“呢, 個度有MATA 喔”, 香港老姨目瞪口呆. 我落荒而逃.
(照片來源: botak 2006 年秋天攝於松鼠國, 數碼相機)

4 comments:

ailin said...

你说得si-peh对,有回在车上和台湾朋友谈家婆,说得称呼婆婆长婆婆短,她美国老公问咱说啥,她说,she said she has to call he mother-in-law "grandma"." 美国佬即刻路边停车,我们问他,why did you stop the car? 他说,she has to call her grandma isn't it? There's a phone booth around the corner.

真是给他渣到。

老顏 said...

我在北京的留学生活生活,也用了近半年的时间,才成功拜托多余的“啦”“咩”“咯”“嘞”等语助词。可是,说话的速度还是相对地慢,北京朋友都习惯了耐着性子听我把话说。

Botak said...

對, 北京人話特捲, 其他地方好些. 但在了解大陸的個中奧妙後, 最後我出差時故意說回馬來西亞音 (雖然我已經訓練得可以說正統普通話) , 結果我果然得到特別待遇 - 外國人嘛....哈

Hong CN said...

I really like your writing style - very 贴切!Like speak out the birdy feeling indeed :-)

Keep up this writing job :-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