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一篇貼文“關鍵在於二等公民”引出了一個連我自己也沒好好想過的問題: 如果一切一視同仁, 包括娶馬來妹也不被強逼進回教, 民主自由, 自由通婚, 升學買股票公務員升職加薪, 全都沒有華巫印族之分, 那請問我們肯不肯被同化?
我想了很久, 得到結論是: 聽起來好像很簡單, 就在選擇一, 不被同化而繼續受壓迫, 但有中文讀; 選擇二, 被同化, 不受壓迫, 但沒有中文可讀.
事實上, 不但沒有這種選擇, 這樣的選擇也不合邏輯.
雖然我是一個十分為我的中華傳統驕傲的人, 但是, 就像你們所看到的, 我全部的貼文中所強調的, 卻不是中華教育, 而是公平二字. 當然, 人們可以斷章取義說光頭你就不推動中華教育啦? 絕對不是, 而是有了公平, 也就沒有人會質疑華文教育的存在需要否. 為甚麼?
一個民主社會是絕對不會阻止少數民族學習自己的語言, 在歐美, 少數民族的語言教育並不會和正規教育起衝突. 在英國, 幾乎每個大城市都有周末上課的中文學校, 還分簡體字和繁體字兩派. 政府不但鼓勵還津貼, A水平會考可選考中文. 原因在於, 一視同仁的根本, 不在於強迫你接受一種語言一種制度,在於“憑本事吃飯”, 在於人民沒有一二三等.
所以我才在上面說, 那樣的選擇, 不合邏輯. 如果你說: 光頭, 要被同等對待嗎? 行, 放棄母語教育. 那不是一種施於, 那等於是一種另類的強迫, 看起來好像很公平, 其實不. 你知道謝菲爾德市的婦產科醫院招牌有多少種文字嗎? 至少五種, 中文是其中之一. 本市有五十萬人口, 華人不到五千, 加留學生也沒有七千.
以前泰國同化華僑, 沒有人學中文, 現在社會慢慢開放了, 他們的中文教育又回來了. 我想, 同化的精神, 在於大家在一個社會中, 認同一種運作模式, 一種正規教育, 一種公平競爭的和平共存形式, 一種民主制度, 和一種尊重個別母語教育的精神.
所以我想, 同化不等於放棄自己的根本.
(照片來源: Botak攝於湖區, 膠卷沖洗掃描)
我想了很久, 得到結論是: 聽起來好像很簡單, 就在選擇一, 不被同化而繼續受壓迫, 但有中文讀; 選擇二, 被同化, 不受壓迫, 但沒有中文可讀.
事實上, 不但沒有這種選擇, 這樣的選擇也不合邏輯.
雖然我是一個十分為我的中華傳統驕傲的人, 但是, 就像你們所看到的, 我全部的貼文中所強調的, 卻不是中華教育, 而是公平二字. 當然, 人們可以斷章取義說光頭你就不推動中華教育啦? 絕對不是, 而是有了公平, 也就沒有人會質疑華文教育的存在需要否. 為甚麼?
一個民主社會是絕對不會阻止少數民族學習自己的語言, 在歐美, 少數民族的語言教育並不會和正規教育起衝突. 在英國, 幾乎每個大城市都有周末上課的中文學校, 還分簡體字和繁體字兩派. 政府不但鼓勵還津貼, A水平會考可選考中文. 原因在於, 一視同仁的根本, 不在於強迫你接受一種語言一種制度,在於“憑本事吃飯”, 在於人民沒有一二三等.
所以我才在上面說, 那樣的選擇, 不合邏輯. 如果你說: 光頭, 要被同等對待嗎? 行, 放棄母語教育. 那不是一種施於, 那等於是一種另類的強迫, 看起來好像很公平, 其實不. 你知道謝菲爾德市的婦產科醫院招牌有多少種文字嗎? 至少五種, 中文是其中之一. 本市有五十萬人口, 華人不到五千, 加留學生也沒有七千.
以前泰國同化華僑, 沒有人學中文, 現在社會慢慢開放了, 他們的中文教育又回來了. 我想, 同化的精神, 在於大家在一個社會中, 認同一種運作模式, 一種正規教育, 一種公平競爭的和平共存形式, 一種民主制度, 和一種尊重個別母語教育的精神.
所以我想, 同化不等於放棄自己的根本.
(照片來源: Botak攝於湖區, 膠卷沖洗掃描)
13 comments:
光頭兄我不明白,如果不需要放棄自己的根本,那還稱得上同化么?
我有個滿族朋友,逐漸被漢化,不操滿語,失去了他原來的民族特征;我有個蒙族朋友,來北京發展多年,不說蒙古語不住蒙古包。他們都只操漢語。這樣的例子,才叫被同化了吧?被漢人同化。
眼下的狀況恐怕是,馬國大把華裔已主動放棄母語教育,成為香蕉人,被西方人同化了?
我還沒見過不會說馬來語的西化馬來人,可是卻越來越多不會說華語的西化華人,那是什么狀況?
老顏, 我看連我也糊塗了.
嗯..這樣看吧. 在中國, 满蒙二族都有場所學習自己的語言(在大陸少數民族很優待),但漢語的強勢使他們逐漸放棄了自己的母語.
就像在英國, 政府從來沒阻止我們學中文, 更不會說我們學中文有礙國家團結, 但大多數英國出生的華人小孩中文都很差, 甚至不行. 無他, 英語強勢. 他們在某種程度上也可說被同化了.
其實這問題我還在想. 我是否將一視同仁和同化混在一起了? 在相當程度上, 他們是分不開的. 問題在於同化的意義在於大家不分彼此作馬來西亞人, 還是放棄母語作馬來人?
大唐時期, 波斯人來中國學漢語寫唐詩, 我們是否將他們當成被同化的人? 問題很有趣, 老實說, 我也糊塗了.
有些定義要搞清楚:放棄母語教育是不是等于不可學中文?
我們現在所謂的母語教育只有小學6年,如果政府說,小學科目都用馬來文教,但還是有中文學(情況和中學一樣),只要你接受這樣,就有一等公民。botak叔,你要嗎?
邱教授說的放棄母語教育,是說也贊成我們華人完全不可學中文嗎?
同化,應該是很自然的,當然也可以政治性的。老顏說得對,大把華人已被西方人同化了。不止,我以前的馬來人教授在英國多年,回來教課時要講馬來文也要想一下,不小心,英文就溜了出來。
西方文化除了是強勢,也是現代年輕人較容易接受的文化。為什麼?因為它較自由,看來較高級。給一個青年選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,他會選什麼?
華人都不是認為孩子會講英語是個優勢嗎?
看來問題在于馬來文化不夠絕對強勢,而馬裔華人也沒淪落到需要流浪討吃的地步,反倒還掌握相當經濟實力,所以還能自己出錢辦母語教育,沒必要融入馬來社會。
法國百萬阿拉伯人就沒那么幸運了,走在巴黎街頭,可以看見很多法裔阿拉伯人因為沒辦法融入法國文化/社會,而以乞討維生。
想,我得回到貼文的其中一句,做一等公民, 就放棄母語, 這種選擇, 是不合邏輯的, 在這一點, 我的立場很清楚.
因為在一個民主社會, 本該一視同仁, 沒有人可以逼你做出這種選擇.
真正混滫我們的, 是同化的定義, 像老顏所說, "如果不需要放棄自己的根本,那算不算同化?" 對於這一點, 像我所說的, 我有些糊塗.
邱教授之所以賤. 是因為他提議我們需記得自己是二等公民, 而認為單源流學校為解決不團結的最好方法. 而我所堅持的, 就是關鍵在於人民沒有被同等對待.
這和討論同化是兩回事. 兩者混在一起, 再加上一些認為華語和英語強不強勢的問題, 那大家可能就想不出個所以然來了.
其實, 在進步的移民社會, 如新加坡和美國, 只有融入社會主流的問題, 而沒有同不同化的問題. 當然, 如果我們繼續自我矮化, 認為接收馬來人高我們一等和被融入主流社會是一樣的, 那界限未勉模糊了些.
謝謝老顏和kinky.
我觉得重点是教育是不存在强迫的。倘若为了达至一个最终目标,政策决策者抱着哪怕丝毫是一点点强迫‘非我族类’融入‘国家文化’的心去拟定政策,这是可怕的,而马来西亚偏偏是其中一个最佳写照。
强迫一个人接受另一种(或者是强迫放弃本身)语言最难,而我想没有人会毫无保留的接受这样的同化。反而用国家机关透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去重塑一个人是最有效的。曾看过日军拍给马来半岛的二战‘宣传短片’,跟我们 biro tatanegara 是一样够力的。你不知道我们会不会有一天变成好像一些台湾 ojisan ,叫你让路是唤你 sumimase 而不是说`对不起'...
同化,我看的比较简单。就是要把‘非我族类’变成与我同类。问题是‘族’要怎么定义,这是一个问题。如果用的标准是面形、骨骼构造、基因、血缘、肤色甚至是母语,例子就是今天的马来西亚。我敢讲,就算我们全部人都讲一种语言、上同一种学校、用右手吃饭左手抹屁股,上面的人还是不会把你当成马来人。对他们来说那些标准不是标准,唯一标准是钱和权。没钱没权,非我族类也!
我宁愿同化是建立在国籍上,而不是其他的东西。当然这是矛盾,妈的上面那些会这样想我们还会搞得不上不下?
教授的话听过就算。放弃是不会放弃的,而我也不需要他来告诉我学哪种语言比较有用。第一我不认同(广义上)文化有高低级或者学某某语言就是强势的说法,我说你全都学了才叫强势。
为什么要同化?一个尊重人权的政府根本不会想要你被同化。而且为什么要接受同化?这就好像为什么我们要想到底是不是该改信另一个宗教,大唱同宗同派?
根本差异化无罪。不同的意见亦然。不同的宗教、性别、种类依然。如果动物灭种是大家紧张到半死的事情,为什么能接受同化这个可能性呢?
'不止,我以前的馬來人教授在英國多年,回來教課時要講馬來文也要想一下,不小心,英文就溜了出來。'
插句题外话。很多名词/语境很难被翻译,而使用原文才不致于乖离本意,所以在解释本土文化以外的知识时,难免发生这样的状况。
例如用福建话说‘胸锁乳突肌’,或‘纯粹理性批判’,就很难引起共鸣。
我还是提倡多元化。多元是马国的强点。
同化只会制造一种假象,那就是从外表看来我们很强,但其实是外强中干的。
单元化的社会,对于外在的多样化的挑战、契机,我们将不能optimise我们抵御挑战和掌握契机的能力。因为环绕在我们周围的毕竟是一个极度多元的国家和社会。
当然我们也不因为世界是多元的而盲目的坚持我们也该多元。
马国若是为了要团结全民而进行同化政策,那么下场将是灾难性的。
同化如同古时的缠脚--三寸金莲,你看是性感美丽,但全世界都说没人性。
一个认同自由和平等的社会或是政府,将会理解同化是多么的愚蠢的。
众所周知,马来妹是多情万种、温柔体贴的,但为什么异族通婚不怎么流行呢?
绝不是因为那一层包皮。
而是得改变很多我们的习俗。
所以我们的性欲被理智征服了。
所以打从心里,我们便是无法接受同化的。
我倒是觉得,问题核心其实是:
“为何要同化?”
厘清了这问题,才能谈“肯不肯被同化?”、“同化的好与坏”、“怎样的方式同化最好?”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。
若我是穴居人,文化零蛋,我欢迎被优秀文化同化!
若我是某族人,传统文化还蛮优秀,干嘛我要放弃?
我接受文化交流,别人好的元素,我采纳!自己不好的我改进。
同样的,若你看到我有些东西还蛮不错,想学习。好!来!我们交流一下!
这不好吗?
干嘛要同化?
你肯定你的文化比我的优秀?
哇!討論激烈!
在馬來西亞,至少在馬來西亞,我覺得華人不可能放棄中文教育,并以馬來語取而代之,其原因除了它是十多億人口都懂的語言之外(注:淡米爾語并不是所有印度人都懂得的語言,它只是印度南方一個省份的方言,但比起兩千多萬人使用的馬來語,淡米爾畢竟還有七千多萬人使用),還有的是強制性被定位為“國語”的馬來語并不能夠在政經文教各領域起“dominant”的作用。
至少,它不被非巫裔所能夠認同(承認它是比各族群的母語更好的),它的推行并不具有討好的形象(問一問考SPM時“當掉”BM的朋友,看看他們恨不恨當初“害"他們失去升學機會的BM),否則我們今天也不會在這邊議論這課題。這一來,撇開團結論不談,我倒覺得它反而是分裂巫裔和非巫裔的衝突點。
Post a Comment